大马零售连锁协会:中国产品低价倾销 大马中小企无力招架

马来西亚零售连锁协会(MRCA)署理会长拿督刘明指出,近期“经济复苏、通胀回落”的宏观叙事,并未等比例反映在中小企业与线下零售端;在SST扩围、租金与人力成本上升叠加海外低价商品大量涌入下,本地商家普遍处于“提价流失客源、不提价难以覆盖成本”的两难局面。

他呼吁政府加速落地反倾销与反补贴制度,检视行业开放与市场准入门槛,以恢复公平竞争。

拿督刘明在接受KleverStok节目受访时表示,国际与区域电商平台的低价策略,叠加中国疫情期间产能过剩所引发的“以量压价”,已对本地中小企造成结构性压力。“当商品不断变便宜,表象是消费者受惠,实则反映供过于求与通缩风险,价格战最终会侵蚀品质与食品安全,并挤压本地就业。”

他指出,相较可被监管与创造就业的实体门店,跨境电商的冲击更为直接;若平台生态持续由海外商家主导,销售额与利润外流的问题将扩大。“在控制物价的同时,不能牺牲产业生态的可持续性。”

在政策面,刘明欢迎贸消部副部长刘镇东近期在国会推动反补贴与反倾销相关法案,并建议配套检视以下机制:


1)市场准入与股权规则:对特定行业设定更清晰的本地合作与资本要求,避免“零门槛”导致不对称竞争。
2)税务与监管一致性:完善小额包裹税与进口申报执行,提高不合规成本,堵住“灰色清关”与无标签食品的风险通道。
3)线下成本纾困:就购物商场租金征收SST引致的成本阶跃效应,评估阶段性减免或抵扣安排,避免成本转嫁叠加物价压力。
4)食安与标签执法:对线上线下一致执行原产地、配料与合规标签要求,建立快速抽检与下架机制。

尽管内需承压,刘明指向“加盟赛道”仍然活跃。他透露,马来西亚国际加盟展今年参展与成交“显著优于”去年,初步保守估计现场及后续洽谈的投资成交额至少达5亿令吉,反映投资者寻求快速落地与现金回流的业态,如餐饮与小微连锁,仍具吸引力。

谈及宏观环境,他认为当前经济增长在4%至4.5%区间“并非差,但未达中小企体感的‘繁荣’”。零售端“提袋率”(实际购买)较疫情后高峰回落,购物中心人流更多集中在餐饮等体验型消费。“数据上的温和改善,与商家端压力感知存在落差。”

对于中小企应对策略,刘明建议:


— 严控开支与组织弹性:优先保证现金流与毛利率,对亏损门店与冗余开支“快刀理顺”。
— 赛道重配与外包产能:避开“标准化、可被规模化复制”的红海品类,更多与区域产能合作,将制造环节外包以降低固定成本。
— 市场多元化与出口导向:积极探索美国与欧盟订单承接,与合规代理协作分散单一平台与单一来源风险。
— 强化合规与品牌壁垒:在食品与个人护理类尤其重视可追溯与标签合规,把“质与安”作为与低价商品差异化的核心卖点。

他强调,讨论并非“谁更努力”的道德判断,而是“赛道是否公平”的制度议题;在贸易再平衡与全球供应链重组背景下,恢复本地企业的竞争中性,是稳就业与稳投资的关键。“不怕竞争,怕的是不对称的竞争规则。完善规则,企业自然会把精力用在效率与创新上。”

Youtube专访:https://youtu.be/6U0zI2DQf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