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炳祺博士专栏─公关小贴士
谈谈名正言顺

张炳祺博士专栏

两个星期前,当我在这平台上看到事隔多年重新使用中文书写的拙作被刊登时,确实有点兴奋。

这必须感谢认识了将近30年的前报界老朋友,也是9Shares掌门人给予的机会,让我能在正规的情况下,回顾及记载在公关界所经历的点点滴滴。这人脉从不间断,是无价的无形资产。

当年,大学毕业后,我在企业界上班的第二天,在同事的刻意安排下,拜访了各华文报主要负责人,也认识了这位老友。确实说,当时只是为了工作需求,用意在于建立良好传媒关系,才与他们打交道而已。

久而久之,终于领悟到公关的重要一环,那就是如欲臻善任务,执行人员除了把问题解决外,也必须时时刻刻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不管是与记者丶编辑或公众人士,也包括同事丶上司和下属之间的关系。

任何组织都会注重形象,我服务的前公司也不例外。我们理解到报章在这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新闻的正确或错误讯息传达,都会对公司有极大影响,这不单单是形象,更是关系到声誉和业务发展。

当我第一眼看到这通过人脉获得的专栏时,很习惯性的会引用在大学时期所学到的巴德关注法(Budd’s Attention)。

首先看了标题,再看引导新闻,最后整体报道。不妙!我的名字“张炳祺”被写成“张炳棋”了。还有,我的母校UKM还用着旧的名称“国民大学”呢。

很自然的就会向负责人反映,再给予纠正。我们讲求的是名正言顺。我个人事小,加上我这个“祺”也太接近那个“棋”了,从小至今也就常有这无心之错。事关重大的是我目前服务组织的名称,UKM早已在八年前正式使用中文名“国立大学”了。

八十年代及九十年代,我还在国大修读学士课程时,华社因这间政府大学没有官方中文正名,而自行翻译为“国民大学”,从1970年创校以来,这个民间称呼也沿用了四十多年。说真心话,包括我和大多数的老校友们对“国民大学”还是蛮充满感情的。

回想当年,离开企业界后,在进修博士课程的同时,被母校传播学老师引荐回来国大执教,2008年起担任初级讲师到今天,也已有12年的光景。能在母校服务是非常荣幸的,当然,能在事业上平稳发展,也有赖于数十年来建立的良好人际关系。

任职第三年已获得同事支持担任课程主任,第四年获得大学管理层提拔担任校友联系处副处长。当时国大正走向国际化,我们观察到“国民”这字眼在中国引起混淆。常被问到的一句话:“你们‘国民大学’到底是政府的,还是私人的呢?”UKM是还没有官方中文正名的。

当时在管理层内,就与企业传播处处长,也是我以前的新闻学老师萨法教授(Prof. Safar)讨论,了解“guomin”与“guoli”的差别。过后把这事项带上最高管理层,最终通过,记录在案,UKM就正式有了中文的官方正名。不光是我们的骄傲,名正言顺,“国立大学”自然是政府的,也是一间名副其实的公立大学。

事成后,我还特别安排萨法教授亲身拜访各大华文报馆,向主要负责人讲解,以示诚意。

话说回头,任何组织对于它们的名称都马虎不得。同样的情况,华人公司或社团在马来文的使用方面也要有所敏锐,以便在官方及多元社会里运作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