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维星资本(Winstar,0336)首席执行员蔡汶峰
10月8日早上,距离吉隆坡约一小时车程的巴东加里显得格外热闹。维星资本(Winstar,0336)总部厂房外,小股东从吉隆波赶来参加公司召开的股东特别大会(EGM)。
这家去年12月19日登陆创业板的铝制品制造商,在短短不到一年时间,已达标主板上市的条件。当天的EGM正是为公司迈向更高舞台的重要一步——寻求股东批准发行 4145万股新股予土著投资者,以符合大马交易所转板要求。
下午时分,十多名财经媒体、自媒体、KOL与投资者也齐聚厂房。维星资本管理层亲自带队,向访客展示企业实力与扩张蓝图。

“现金流正数,还是成长?”
《九点股票》专访首席执行员蔡汶峰时,他再次抛出同一个问题——“公司是要维持现金流正数,却停滞不前?还是勇于扩张,在短期现金流承压的同时,换取长期成长?”
他微笑着给出自己的答案:“作为CEO,我会选择成长。只有不断壮大,才能为股东创造更高回报与长期价值。”
这并非他首次提及这一观点。早在9月的分析员汇报会上,蔡汶峰已明确表达“成长优先”的经营方向。如今,EGM圆满通过新股发行议案,股东们显然也投下了信任的一票。
铝的未来,就是维星的未来
蔡汶峰对铝制品市场前景信心十足。随着各行业加速采用轻量化与环保材料,铝的应用持续扩大——从电缆、汽车到太阳能发电设备,需求增长势不可挡。
“我们看到铝材需求在结构性上升,这正是维星资本持续成长的核心动力。”他说。
“中国厂来马?我们不怕。”面对市场上中国业者南下抢滩的现象,首席营运官李永志语气坚定。
“他们规模大,但我们能快、能灵活。”
他解释,维星资本具备高度定制化能力,无论订单大小,都能迅速交货,真正做到“客户要什么,我们造什么”。
在价格上,维星也保持竞争力;而在服务与质量上,他们更立志超越竞争者。


厂房参观期间,李永志与营销总监邱尔政亲自讲解生产线运作,从原料入仓到成品包装,每一个环节都熟稔于心,体现“Turun Padang”的文化。
笔者观察到,蔡汶峰、李永志、邱尔政及财务总监盛带圣四人分工明确、气氛融洽。年轻的管理团队展现出的执行力与凝聚力,正是维星资本最大的无形资产。
稳健财务,持续增长
截至上周五(10月17日),维星资本股价报 RM0.51,市值约 1亿4800万令吉。
公司主要业务包括铝型材挤压、建材贸易与太阳能光伏系统安装。成立于2002年的维星资本,已有逾20年行业经验,主要客户涵盖建筑及光伏领域。
近三年公司业绩稳步增长,年收入平均提升约10%。
2023财年收入1亿5530万令吉,净利润1430万令吉,毛利率高达38%。
集团资产负债比仅0.45,财务结构健康,扩张空间充裕。
扩厂、增产、攻光伏市场
维星资本计划在雪州巴东加里扩建厂房,新增年产能 8580吨,以应对日益增长的订单。同时,公司也积极开发光伏安装支架与组件,把握绿色能源浪潮带来的新机遇。
为何发行新股予土著投资者?
根据大马交易所转板规定,公司在符合财务条件后,仍须满足土著持股比例要求。维星资本计划发行 4145万股新股(占扩大后股本12.5%) 予土著投资者,以达成这一条件。
新股发行价为RM0.56,预计筹资2321万令吉,主要用于采购铝锭——铝型材挤压的关键原料。
发行完成后,集团总股本将扩大至3亿3145万股,公众持股比例也将从26%提升至35%。
管理层指出,虽然新股将带来约12.5%的盈利摊薄,但集团在2025财年上半年已实现65%的净利增长,足以抵消稀释效应。
总结:年轻团队的老练布局
维星资本是一家年轻而稳健的公司。上市不到一年,已准备好迈向主板舞台。他们的策略明确:以成长为核心驱动力,以创新与灵活取胜。
蔡汶峰团队的执行力、李永志的制造掌控力、邱尔政的市场嗅觉、盛带圣的财务纪律,构成维星资本独特的竞争力。
当铝的使用量不断上升、光伏需求持续增长,维星资本的“成长路线图”正逐步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