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感受财富效应时,我买了第一支瑞士手表BELL & ROSS,满足虚荣心,之後爱上瑞士手表,也开始关注瑞士手表动态。
我买第一粒瑞士手表时,瑞士锺表业已经重新崛起,专攻奢侈品市场,不和电子表争市场,苹果手表和瑞士手表是两个世界。

苹果和多个品牌的智慧手表全球畅销,没有影响到瑞士名表的市场和地位。
拥有劳力士的人,不介意多买一粒苹果智慧手表,但是,苹果手表永远不能取代那一块心爱的瑞士表,不管是劳力士还是BELL & ROSS,更别说是百达翡丽。
瑞士手表在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一度陷入低潮,全球销量大跌,然而经过几年奋斗及坚持,瑞士手表重新赢回失去的市场。
低迷到重新崛起,瑞士手表的经历值得每一个行业学习。
我们都知道,瑞士一直被誉为「钟表王国」。
1885年,瑞士厂商为德国海军设计丶可以戴在手腕上的军表,从此声名鹊起。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瑞士钟表业达到巅峰,全国共有1500家钟表企业,雇用近9万名员工,占领了全球手表市场的一半份额。
█八十年代石英风暴 瑞士表重伤
可是好景不长,自八十年代起,日本的石英表以价廉物美特点抢占了大量机械表市场,短短10年间,瑞士的机械表出口急剧下降,从1973年出口4000万件,到1983年剧降至300万件。
这段时期,瑞士有超过1000家手表制造商关门大吉,商业史上称为「石英风暴」。
面对新技术兴起,市场急剧转变,当时一部分品牌觉得大势已去,选择投降,浪琴(Longines)全面转向石英技术,真力时(Zenith)1975年几乎销毁所有机械表生产设备。
不过,少数品牌苦苦挣扎,在失去大众市场的时候,调整策略,将机械表定位为小众市场的奢侈品,不断强调机械表的收藏价值和身份象徵。
█百达翡丽是重新崛起最成功例子

百达翡丽(Patek Philippe)就是一个最成功例子,它推出洗脑式的广告语:「您永远不会真正拥有一只百达翡丽,您只是为下一代保管它。」
机械表被定义为不仅是计时工具,而是家族传承丶永恒价值的承载体。
另一老牌子积家(Jaeger-LeCoultre)则专注於开发复杂功能的机械表,如陀飞轮和万年历,希望吸引一批追求高端制表工艺的收藏家。
宝玑(Breguet)重新推出一系列经典设计,如宝玑指针和纹饰表盘,唤起人们对传统制表艺术的兴趣。
█瑞士政府四大策略 主导手表业复兴
瑞士钟表业要打赢这场硬仗,一定要获得政府全力支持,为了救亡,瑞士政府联合瑞士银行等7家金融机构出资10亿瑞士法郎,收购ASUAG和SSIH两家最大钟表企业98%股权,重组为Swatch集团。
这个政府和私人界组成的财团,任命尼古拉.海耶克(Nicolas Hayek)为董事长兼CEO。被称为「瑞士钟表教父」的海耶克,通过四大战略实现钟表业的复兴:
一丶转型生产瑞士的石英表:在人力成本远高於日本的背景下,成功开发出低成本丶高品质的石英表,部分中低档手表品牌产业链转移到人工便宜的亚洲,以「快消品」的模式和日本品牌正面竞争。
二丶强化「瑞士制造」的品牌价值:推动国家层面立法保护,将瑞士机械表塑造为融合历史丶技术与品牌的高端象徵,巩固其在全球市场的溢价能力。
三丶构建倒金字塔品牌结构:将产品划分为低端丶中端丶高端和奢侈四层,按3:6:3:6比例布局,以低端产品抵御竞争,以顶端产品获取利润,形成完整战略防线。
四丶整合产业链实现垄断控制:通过收购8家核心配件厂,掌控瑞士75%的机芯产能,并在关键部件上形成寡头优势,确保「瑞士制造」的技术壁垒与供应安全。
█瑞士制造 重赢市场信任

在同心协力下,进入2000年代,瑞士钟表业重新夺回竞争位置,钟表公司强调「瑞士制造」的品牌形象,重建市场信任,成功吸引新的消费者群体。
瑞士机械表业界面对石英表这个颠覆性的技术,成功地将自己的优势产品定义为奢侈品市场,他们不再与石英表竞争精准度,而是强调机械表所代表的工艺丶传统和品位,当年「顺应潮流」跟日本风的几个瑞士品牌则受到消费者唾弃。
今日这个欧洲小国仍拥有全球95%以上的高端手表品牌,世界出口的每10块表中就有7块来自这里。
你是不是瑞士自动表的爱好者?有了第一块瑞士表,你将会有第二块,第三块。
为什麽亚洲富人偏爱劳力士(ROLEX)?瑞士手表还有很多故事可以写,未来有机会再和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