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钱滚出大财富12─退休後享受人生VS及时行乐 那一个更重要?

MR MONEY

我听过一些朋友和理财顾问争论说:「你再解释一遍,为什麽退休後享受人生,会比及时行乐还重要?。」

曾有人用福建话说:「生吃都不够了,还要晒干(意指肉都不够了,甭想制成肉干储备)。

当政府打开公积金库门,更多人拍手庆祝,大清早去EPF排队领出可以领的人;仅有少数人一分钱都不愿提出来。

为什麽会有这种内心挣扎?这可能导致两种极端,一些人完全不储蓄,一些人一毛不拔,不花任何钱或享乐。

那一种态度才对?MR MONEY本期专栏要和你分享如何摆脱挣扎,从中得到平衡。

以下内容仅限白金会员,敬请留意。

MR MONEY在四十岁以前,肯定是要及时行乐,因为总觉得人生苦短,更何况你只要能力够强,一定可以赚到够多钱来花费。

但是,45岁至50岁时,才会感受到自己应该「确保有资源享受馀生」。

两者之间一定要取得平衡,因此,在年轻时开始储蓄,学懂如何投资,让钱生钱,是最容易让"平衡"进入你的生活。

当你的投资经过十头八年累积,逐渐成形,股票组合可以为你带来被动收入时,你才可以"去做想做的事"。

对於自已有兴趣的地方,无妨提高预算去花费,其它方面就要能省则省。

假如存了一大堆钱,却不去体验或享受生活,人生也没有意义。

然而,如果银行户口空空如也,可能会剥夺你现在或之後的人生乐趣。

因此,这两者中间一直存在取舍,是需要好好思考的。

MR MONEY曾见过一名朋友,55岁後EPF户口里有50万存款,但是他不愿提取出来,就连股息也不愿提出来花用。

他却没有继续工作,没有了收入,老婆是家庭主妇,一样没有收入,银行户口里存款不多,子女开始工作无供养他。

结果夫妻两人省吃省用,到了刻薄的地步,卖掉车子,平时那里都不去,一天自煮两餐,亲朋好友的来往全部断绝,婚宴殡礼一概不出席。

不知道情况的外人,还以为两人家庭是陷入困境的家庭,谁想到两人EPF户口里还有50万令吉,每年可以生息25,000令吉。

MR MONEY还是认为,储蓄的同时,还是要有预算"花钱"和"享受"。

我们可以替支出的项目排定优先顺位,MR MONEY每年至少安排两次出国旅行,花费也有预算,不会影响投资和储蓄。

了解如何花钱,以及把钱花在何处,是储蓄计划成功的一大重点。

如果你弄不清楚自己的优先顺位,就不可能用有意义的方式储存退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