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炳祺博士〈公关小贴士〉专栏─生鱼与鱼生:习俗的变迁

恭喜发财!恭祝大家有个愉快的农历新年,一扫去年就地过年的纳闷。

虽然大家都还受疫情的困扰,能回家乡过年并与亲友当面问好的情景,肯定比通过线上来得再亲切不过。

今天已是大年初六,明天是传说中女娲在第七天创造人类的大日子,也就是广东人非常注重的人日。

所以根据传说明天是每一个人的生日,在习俗上还是要预祝全球人类包括你我永远“生日快乐!”

记得在很小很小的时候,几乎每一年的人日都会看到二伯丶堂叔或表叔在田笆里抓来两三条活生生的鳢鱼到我家。

这些鱼可以离水多时不死,放在地上时会沉静不动,当动到它们时都会跳跃起来而且非常生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广东人称之为生鱼吧。

我与大哥二哥就知道当天会有一餐简单但又非常丰富的可口佳肴。是的,北马的广东人在人日就有一个传统习俗,就是一定会吃生鱼粥。

在印象中第一次吃的生鱼粥是非常简单的,看着先母把一些切好的生鱼片放在碗内,加上少许可以去除鱼腥味的姜丝,接着就把热腾腾的白米粥往碗内的生鱼片倒入,一阵阵米香味扑鼻而来。

我们三兄弟准备好汤匙,在没有加入其他的配料,就赶紧往碗内的粥捞。在大人们的引导下,一边捞一边哼唱着很多都已淡忘了的广府新年吉祥祝福语。

回想起那第一碗只加姜丝的生鱼粥,在当时吃到原汁原味并清甜的味道,确实津津有味并回味无穷。同时也非常怀念那些开始淡化的乡音。

当开始长大时,清淡的生鱼粥再也不能满足味蕾的欲求。翌年的人日,开始加入酱油丶蒜头油丶及胡椒粉。接着逐年增加,过后又改加麻油,青葱丶香菜丶炸油葱丶以及添加其他复复杂杂的佐料。从此生鱼在这粥内已不再成为主角了。人生就是如此,非得把自己搞得繁杂不可。

长大后就离乡背井到外地谋生。记得1984至1987年在皇家空军关丹基地服务期间有两次在军营内度过人日。第一次时不知如何会吩咐一名马来同僚为我弄来一条我称之为ikan hidup(生鱼)的ikan haruan(鳢鱼)。

接着用火水炉煮了一小锅非常稀的米饭来当粥,按照先母的方法把生鱼片丶姜丝丶酱油丶及胡椒粉放进里面,几位单身的同僚就品尝到了一顿鲜甜美味的bubur nasi ikan hidup了。

隔一年同僚们弄来的生鱼真的不少,加入品尝的成员也增加很多,当然煮法与配料也变得更繁杂了。

离开军队后到国大继续深造,也不知在军营内的生鱼粥已演变成如何?又或者已经断承了!

虽然非常怀念小时侯在人日吃的生鱼粥,属于商业化的七彩鱼生在不知不觉中已替代了它在习俗上的地位。

七彩鱼生不单单是在年初七才可品尝得到,它已方便到随时可在新年期间购买得到,也几乎成了应节的必须食品。

鱼生的“生鱼”品类也从原始的鳢鱼片或鲩鱼片,进展到被认为较卫生的鲑鱼片,又或者较高档的鲍鱼片。

在此并不想为七彩鱼生的起源做争论,马星一带的餐饮业者看透传统习俗上的需求,懂得应变,符合时代的变迁,把一道多元文化的美食发扬光大。

习俗也必须要经得起考验。俗语“穷则变丶变则通,通则久” 也已演变成“变则通,通则存,存则强”了!

张炳祺博士〈公关小贴士〉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