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炳祺博士〈公关小贴士〉专栏─要或不要,最后还是要“选”

全国的选民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上一期的文章刊登时全国大选还未提名,我们已观察到社交媒体里的竞选战火已冒起多时。

提名后经过这七天上半场的竞选期间,我们更体验到各个联盟和独立候选人各显奇招来拉拢选票。这简直让我们眼花缭乱,也不知道应该如何来选出心仪的人民代议士。

这一届的大选更见证了乱上加乱。全国222个议席有945名候选人,平均每个议席就有四五人争取出位,而首都的峇都选区更有十名候选人呢。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候选人采用古灵精怪的名字来竞选,简直就是满天神佛。

上半场开始时还算风调雨顺,但前两天就感受到天已开始不作美,接着下半场将会是如何,而在19号的终场又跑得成吗?那只好问上天了。实体活动在雨季期间或多或少会有所限制,相信网上的火热竞选工作并不会受到雨水的丝毫影响。

传统的竞选方法比如座谈会与走街拜票的人际关系,以及海报招贴与传统媒体的文告宣传,固然有可取之处。但想要透入全国超过半数的合格选民,也就是10,689,323介于18到39岁的年轻选民,社交媒体这个传播管道已不可或缺。

虽然有一些人认为年轻合格选民对于政治较为冷感,也推测他们会“懒惰选”进而影响今届投票率偏低。无论如何,每个联盟和独立候选人都不会错过任何机会来传递他们已框好的讯息。在今天这数码化与大数据的高科技时代,社交媒体肯定就是他们的首选。

可能年轻人对于某一些课题不感兴趣,只有他们在日常生活里离不开手机并与社媒联上有如早期的FB与Tweeter和较为后期的IG与TikTok,他们就有机会被盯上。前期讯息内容管理较为偏向吸引或拉(pull)的手法,目前在兼顾拉的同时也会把讯息通过可以推(push)给受众。

网上不乏千奇百怪的广告,无论是被吸引而阅读内容,又或者好奇与不小心点击了相关广告,这都足以启动了大数据推送内容的后续工作。只要一次的触及都会增加了在未来看到相关内容的几率。不管在政坛或商场这看似微小几率能与受众(选民或顾客)接触的机会是不可被忽略的。

至于内容管理方面,在设置好能受众沟通的议程(Agenda)后,接着就会进入第二层次的框架(Frame)。只要我们稍微留意从所获取的讯息都可归纳在塞梅特科与法尔肯堡(Semetko & Valkenburg)所提出的五个基本框架方向,那就是冲突(conflict)丶责任(responsibility)丶道德伦理(morality)丶人类兴趣(human interest)丶经济后果(economic consequences)。

在混乱的竞选战里,我们看到最多的是互相攻击的冲突框架,偶尔也推出一些悲情或轻松的人类兴趣框架,当然也有一些较为严肃的责任框架。同样的也会有结合两或三个框架在同一个讯息里面,在此就简单略过。

在11月7日星期一晚出席国营第一电视台的座谈会时,我早已心中有谱准备好抛出结合道德伦理和经济后果这两个框架,来谈论国民在竞选期间团结与和谐这课题。我呼吁只要是挑起族群对立的政党或个人,身为选民的我们就有责任把他们淘汰出政坛,那就是善用我们手中的一票。

希望这次的大选会乱中有序。不管11月19日后会是怎样的结果,要不要选则是在于各人的选择。至于我个人呢,肯定会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