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炳祺博士〈公关小贴士〉专栏─议程与框架

首先要恭喜我指导的第16位博士候选人在元宵节当天通过论文答辩,经过三个小时的辩驳,不负所望的带出框架理论(Framing Theory)里的框架中之框架,皆获得评审教授们的一致认同。

这名准博士也是在我指导中第8位使用框架理论于传媒研究的学生,她的研究让大家厘清传媒在报道伊斯兰政治的进步框架中却又隐藏着保守成分。

无独有偶,就在新年前收到两份征求我批改的文件都与框架理论有关。

一是国大校内的开题建议书。这名中国籍博士生想应用框架结构中的情节性(episodic)与专题性(thematic)报道方法,来区分中国与美国在某国际事件中的偏向。

另一则是校外的毕业论文。这名博士候选人参考了很多我的研究工作资料与着作,他探讨了我在博士论文里的框架构建(frame building),延续至他本身研究的框架设置(frame setting)来理解新闻框架为受众与社会带来的影响。

我批改这两名不同国籍博士候选人的论文都认为框架理论是源自于议程设置(Agenda Setting),其实很多传媒学者对此说法都有不同的观点,在此就不多加于讨论。

我本身早在1990年修读本科课程时就已接触到议程设置这政治传播学的理论。当时很多同学都常把媒体议程(media agenda)与民众议程(public agenda)挂在嘴边,其中一名就是刚约我在农历新年前1月27日吃早餐的G马尼玛兰博士(Dr. G. Manimaran)。

恭喜这位认识了将近35年的老同学与选举委员会前主席丹斯里阿都拉昔(Tan Sri Ab. Rashid)合作撰写的新书已面市了!

这本厚达806页的《马来西亚民主选举之投票丶投选丶胜利丶执政》(Pilihan Raya Demokrasi Malaysia: Tanding, Pilih, Menang, Tadbir)在临近第15届全国大选的时期及即将举行的柔佛州大选确实来得非常合时宜。

此书旨在灌输国民有关选举知识及提倡选举教育(electoral education),它填补了我对国家民主选举细节的空白,这包括有关法律丶选举制度丶候选人丶选民丶竞选丶投票丶计票,上诉程序等。

在新年期间阅读了马尼玛兰博士的赠送本后,我自己另外购买三本来赠送给女婿与孩子们,希望他们能多领悟我常追求的政治素养(political literacy),这包括了选民的权利和公民的义务。

非常荣幸的能受邀在后天2月22日为这本新书做讲评。要浓缩书内多方面的知识在15分钟的线上分享也只得应用框架构建的认知捷径(cognitive shortcut)法,除了做筛减外也会在认定重点中加以强调和借机带出另一个议程。

其实在心中早已有谱,书中第53及54页的一小部分将会是我要带出的重点。早在2019年曾受他们两位邀请参与选举改革部分有关传媒责任与功能的工作,自从“喜来登”事件变天后早前的付出已胎死腹中,很遗憾已错失那大好机会。

整体来说,这是一本我国民主选举的指南,不论是选民丶候选人丶政党丶或任何人,尤其是学生,都会从中了解民主定义和我国的选举程序与法律。对每一位马来西亚公民特别是从事政治工作者来说都不可或缺。

“议程”与“框架”这传播学里的两大概念,其实既学术又实用。如有机会还想再深入谈论多些传播理论以冀学以致用,先保留着到其他场合吧。

张炳祺博士〈公关小贴士〉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