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炳祺博士《公关小贴士》专栏─入乡随俗:酒文化

这一趟的中国之旅终于成行了!感谢马中两国互相免签证所带来的便利。

其实在疫情之前,早已计划过了2019年的德国之旅后就和太太到中国一游。

这一拖就拖了四年。在小女儿的陪同下,这两周“上海-河南郑州-河北石家庄-北京”的旅程,已让我们三人对中国文化留下非常深刻的美好回忆。

旅途重点是在郑州工程技术学院为50名学生与老师分享跨文化融合发展,讲述一堂“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课。感谢昔日指导的博士生李莉博士副教授特别安排讲课与行程。

我受邀为主讲嘉宾,在英才校区会议室与学生面对面展开了交流分享会。我先从文化交流与融合定义丶文化层面丶沟通差异丶融合等方面,结合东南亚文化的差异性和中原文化的切实感受向同学们讲解传统节日“春节”不同地域的文化属性和内涵价值。

我们抵达郑州的当晚适逢正月初十五元宵节。晚宴后,李莉博士和我国大校友樊翔学弟赶在凌晨前,带我们到熊耳河畔观看大众公开燃放烟花。在学弟的鼓励下我们也大胆地燃放一轮“加特林”并感受闹元宵的氛围。

如果是在马来西亚,我们可能正观看着年轻男女们在河边或湖边来个抛柑与捡柑的习俗。我也用槟城的福建话向中国北方的学生说:“丢好柑丶嫁好尪”。

在踏入这校园前,经历了两个在上海和四个在郑州的饭局,六个晚上都离不开白酒。当我一提到“酒文化”时,大家都露出了会心地一笑。

来到中国以后,才对中国酒文化有了不同的了解。毕竟我平时比较少喝酒,除非是特别节日才会浅尝啤酒或红酒。但在中国,几乎把白酒当成宴客的必备品。

这里讲的白酒不是所谓的白葡萄酿造的酒,而是由当地盛产的麦或米酿成的白酒,酒精浓度也特别高,少说也是四五十度以上,和我们认知中的白葡萄酒不一样。这白酒喝下口浓烈,喝下肚还有一股燃烧的感觉。懂喝酒的中国人还得分浓香丶酱香丶清香型。

我也见识了中国人的热情,在河南少说也吃了六条的“黄河大鲤鱼”呢!当他们拿鲤鱼宴客就会开始“鱼头酒文化”,其实鱼头酒并不是酒,而是一种喝酒的习俗。

据传“鱼头酒”有108种喝法!比如,将鱼盘放在酒席正中央,鱼头对着贵宾,贵宾就要先喝酒,鱼尾对着谁,也要陪着喝酒。然后喝鱼头酒的客人先动筷表示谢意,意为剪彩。此后其他人才能动筷吃鱼,为酒宴增添了很多情趣。

当我放的第一刀在鱼的鳍上,端给我的太太时,他们还会说些吉祥话:“比翼双飞” 。如果我放在鱼的嘴唇就是“唇齿相依”。非常有趣!他们的酒文化,让我这公关学者不禁感叹,是不是有礼仪课?原来这是一段潜规则,每个人都可在饭局里学习!

在结束讲座前,我也赠送马来西亚带来的纪念品给与会者以互相鼓励大家在跨文化环境中有效地沟通交流,希望学生在以后的设计作品中更加具备全球竞争力。

#

張炳祺專欄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