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炳祺博士公关小贴士专栏─公众情境理论

上个周末,正在与硕士生们通过网络社媒讨论危机传播功课的时候,突然获知我国可能会颁布紧急状态令。

首相已带领几名部长和高官们飞往关丹,正准备觐见最高元首。不得了,这可是我国全民的危机呀!

非常肯定的这“危机”必须被我用以在课程上作为讨论和研究的课题。瞬间,我在网上下达指令,全班的同学必须跟进后继新闻与社媒流传的消息,并与大家在群组内共享资讯。

公众情境理论

对于紧急状态这大事件,毫无疑问的,全班同学都对该事件有问题识别感(problem recognition)。

公关大师也就是詹姆士.格鲁尼格终生教授(Emeritus Prof. James Grunig)早在60年代已提出公众情境理论(Situational Theory of Publics),并分析了不同类别群众的成立,都源自于对上述因素的认知,进而影响他们的沟通行为。

隔天,在网上授课时,大家也兴致勃勃的讨论及提出对问题的看法。当然,个别的观点和立场都不同。学习过程的美妙之处在于大家都能接受吸纳不同观点,虽然不一定要同意每一个人的意见,包括我作为他们的老师。

班上有两位印尼籍的同学,一名在八月间已返回印尼的家乡,另一名尚留在马来西亚。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他们也与我国学生一样,继续在国大进修学业。

当我问尚在我国的印尼同学对紧急状态的看法时,他意识到在我国的外国学生对该项问题的参与程度(level of involvement)远远不及本土人民。

至于已返回印尼家乡的同学,却提出了他在远距离对资讯获取的约束识别(constraint recognition)。这恰恰的凑合了格鲁尼格教授在理论上所说的三项主要因素,因而导致成立不同类别的群众。

基本的群众被分类为四个组别,也就是活跃群众,意识群众,潜在群众,及冷漠群众。

顾名思义,这些群众对课题的积极程度,必然是从先到后。带有异议的活跃群众,一般上都会引起受影响组织对他们的特别留意。

至于冷漠群众呢,就有如不吃人间烟火的一群。

这公众情境理论在公关行业内,被公认为最原始的理论,并在学术界拥有巨大影响。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公关在组织的功效在于处理面对公众的问题,那当然必须先了解不同类别群众的沟通行为。

这沟通行为是群众如何面对信息的掌握,在原始的理论上,略分为两大性质。一为被动性,二为主动性。

被动性行为是当人们获得媒体或传播管道传达无数的信息时,如何对相关课题资讯的处理。至于主动性行为则是信息搜寻,人们不再等待,而是通过各个管道寻求更多相关资讯。

随着时代的改变,在资讯科技蓬勃发达的当下,人们对信息的掌握,已经不被限制于信息处理和信息搜寻。这公众情境理论也与时并进,在大师与他的得意门生金正男教授(Prof. JN Kim)的努力分析下,信息掌握在面对问题的解决方法时,进展为六个性质。

这较为细腻的性质是原有的信息搜寻,另加信息参与丶信息许可丶信息预警丶信息共享丶信息转发。

在讨论紧急状态的课题时,我们意识到在资讯泛滥的情况下,无数的信息转发,也带来了误传和虚假的信息,这就是现代人们常面对的假消息(fake news)。

接着我们也讨论到传播伦理与媒体素养,还有很多富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下回再与大家分享。

張炳祺博士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