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炳祺博士公关小贴士专栏─系列7:传播伦理

在资讯科技蓬勃发达与日愈竞争的时代,加上人们对于知情权的认知,无限量资讯的广泛流传已不在话下。目前情况,现代人们在分分秒秒要面对的假消息或我们常误称为fake news的机率是非常高,简直就是个新常态。其实,假消息应被翻译为 false information。

在危机传播学的班上,也因此讨论了传播伦理(communication ethics)这课题。有一位同学问到“老师,如果组织发出了的讯息被受众发觉为假消息,那该怎么办?”

首先,所发出的讯息,不管是共享或转发,组织和相关人士都必须承担责任。

接着,我们要问到底这情况的发生是有心或无意。如果不小心又或者把关不当,那就成为误传信息(misinformation)。相反的,如果刻意而造成这种局面,那就被定义为散播虚假信息(disinformation)。这两种不同情况的“假消息”在于英文的运用上,虽然只相差在开头的一个字母,后果所牵涉的层面和影响,简直就是天渊之别。

先谈误传信息,虽然有人会说只不过是无心之过而已。但处理不好,加上有心人煽风点火,很可能会演变成传播危机。对于组织来说,这肯定是不想看到的局面。对于专业的公关而言,更不应该在执行上有所失误。

既然已经失误,那就得纠正,并把误传的信息删除与收回。内部必须重视失误并在日后加以留意,避免再犯。如果已对任何人士或组织造成影响,就得诚恳的做出道歉。当然,如果经常失误,那肯定还是会影响组织的声誉和公关执行员的口碑。

就如日前第三电视台错误报道,刚当选美国副总统贺锦丽(Kamala Harris)的母亲,是一位从印度迁到美国的非法移民。虽然该电视台很快的在相关平台上做出纠正,并正式道歉,很遗憾的对当事人与有关族群来说已造成伤害。其敌对媒体也趁机加以攻击,对于该电视台的声誉,人们也免不了给予它打了很大的折扣。

至于虚假消息,每当我们谈到这课题时,必定会想起到目前都不肯承认败选的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和他常批评媒体的口头禅“Fake news!”或假新闻。此君虽然满口正义要扑灭假新闻,我们都意识到他的谎言却往全球飞。相信人们对这超级大国领袖的可信度,虽不至于零,但应该不会得分太多,更不要说会相信他已胜选连任吧。

至于我国最近引起争议的另一个课题,也应该与传播伦理有关。对于目前的国盟政府在2021年财政预算案,建议拨款8550万令吉给已被前朝希盟政府关闭的特别事务局(JASA),希盟议员与民间的激烈反弹,想必是以前领教过该局官员违背传播伦理的宣传手段。

被关闭前的特别事务局总监还大言不惭的辩说,这政府部门原本就属于政治宣传工具。也难怪反对党认定这本来应该属于政府的部门单位,却乖离本质,也触犯传播伦理,被滥用来散播不单单是虚假信息,对敌对政党来说更可是恶意信息(mal-information)。

前车可鉴,相信政府建议在财政预算中拨出巨款给特别事务局的课题上,民间还是会议论纷纷。能不能在国会过关,又或者该局必须改型,回归本质与坚持传播正念,担当政府传达准确官方政策讯息的单位,大家拭目以待吧。

張炳祺博士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