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笔大状专栏 -【自利性偏差】

自利性偏差(Self-serving Bias)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学现象,就是人们倾向于把个人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个人特质,但是如果失败了,却会将失败的原因,归咎于运气不好,环境不佳或其他人的因素等等。

若我们仔细观察,这现象时常出现在公司CEO 或老板们对外发表的言论上。

比方说当公司业绩向好时,那么CEO 往往会说是他当初的明智商业判断,自身不懈努力或是他塑造的企业文化结果。然而,在业绩不佳时,那么CEO或老板们却可能归咎外部因素说:马币汇率贬值,政府过度干预或消费者信心低迷等。

认知心理学博士安妮·杜克(Annie Duke)在她的着作《对赌》(Thinking in Bets)曾经深入探讨关于自利性偏差对做出决策的影响,她对此有形象的解释:为什么在牌桌上一夜暴富的人,最后往往会输得倾家荡产?

原因在于,这些人看到别人赢了钱,就会觉得是运气,而自己赢了钱,就觉得是实力,于是只要赢了一次钱,就觉得自己次次都能赢,最后导致血本无归,甚至赔光所有财产。

这种认知偏差在生活中处处都在。

当律师久了,总会从同行聊天中听到类似的说法:胜诉时,他们往往归功于自己的周密准备和高超的盘问技巧,认为正是这些努力换来了有利的证词。

反之如果证人的证词搞砸了案子,律师们便可能将责任归咎于外部因素,如法官的偏见或对证词的不公正处理等,而很少会反思自己的策略或准备是否有所欠缺。

自利性偏差也存在于婚姻关系中。如果把要闹离婚的夫妻分开访谈,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男方或女方都会各自述说自己如何如何为这段关系付出和贡献,各自都觉得付出的是超过50%。

按照这种逻辑,两人的贡献加起来应该远远超过100%,本应充满溢出的幸福和满足,应该不会导致要离婚的地步吧?然而,现实却是这种自我评价的过度膨胀,正是自利性偏差在作祟,最终加剧了双方的误解和矛盾,导致婚姻破裂。

对于自利性偏差,简单的概括就是:千好百好,是因为我而好;千错万错都是别人的错。

自利性偏差往往阻碍我们从经验中汲取教训。当我们将失败归咎于外界因素,如运气或他人时,就错失了反思和审视自身决策的机会。同样,将成功完全归功于自己可能导致我们过度自信,加固了那些可能需要重新评估的选择。

确实,有时候失败可能仅仅是运气不佳,而成功也可能是个人能力的体现。然而,现实情况通常不是非黑即白的。

那么我们就更有可能全面地分析导致某个结果的各种因素,而不只是听信讨好我们的谗言。通过开放的心态和深入的自我反省,我们可以更加客观地分析自己过往的选择,在下一次做出决策时才可以降低失误,提高成功率。

简介:江伟伦,拥有法律与金融双重背景的上市公司董事。把美食当作生活调剂品,爱酒不嫌茶。写专栏只为和读者谈心对话聊家常。

金笔大状上一篇专栏,按此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