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笔大状专栏 -【预测错觉】

传奇基金经理人彼得·林奇Peter Lynch)在美国华尔街是和华伦巴菲特和乔治·索罗斯齐名的“神级”人物。他在好多年前曾经说过一番话:

“There are 60,000 economists in the U.S., many of them employed full-time trying to forecast recessions and interest rates, and if they could do it successfully twice in a row, they’d all be millionaires by now…. As far as I know, most of them are still gainfully employed, which ought to tell us something.”

大致的意思是在美国有成千上万的经济学家试图预测经济衰退和利率变动。如果他们能连续成功预测,早已身价百倍。但事实并非如此。

彼得·林奇用这句话来表达未来经济表现的不可测性。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未来是可以预见的,尤其在由数据和模型驱动的金融领域里。但是,现实往往比我们预想的要复杂得多。

“预测错觉”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 “预测错觉” (Forecast Illusion)。那么,什么是可以预测的,什么又是不可以预测的呢?

一些简单的事件,比如我一年后的体重,或许还能有一定的预测准确性。然而,对于更复杂的系统,比如全球经济丶油价变动或货币汇率,预测的准确性大幅下降。无数变量的相互作用使得即使是最精密的模型也难以捕捉未来的全貌。

因此,当经济专家,或市场分析员对经济或某只股票的未来表现做出预测时,我们需要保持一份警惕。这并不是说所有预测都毫无价值,但我们需要理解,每个预测背后都有其局限性和假设前提。

首先,我们要问问自己,当某分析员或专家做出推测时,他是有什么利益动机的?

他们是否可能存在偏见?如果是雇员,那么又是受雇于哪个金融机构的?而该金融机构过往的投资表现是否标青?而过往该名专家的过往5年的预测准确率又如何?

如果做出预测的不是雇员,而是网红型的“咕噜”,那么可以预见他的预测往往是比较耸人听闻的。

这是没办法的,因为点击率和流量就是网红赖以生存的资源,极端且引人注目的预测往往比平衡且深思熟虑的分析更容易获得流量。剥去那层夸张的“水分”, 仔细审视这些预测的实质内容和过往记录,是每位投资者的必修课。


总而言之,经济预测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参考视角,但绝不应成为做出投资决策的唯一依据。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理性丶批判性的思维方式,结合多元化的信息源和自身的判断,才是规避“预测错觉”陷阱丶做出明智决策的关键。

简介:江伟伦,拥有法律与金融双重背景的上市公司董事。把美食当作生活调剂品,爱酒不嫌茶。写专栏只为和读者谈心对话聊家常。

金筆大狀上一篇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