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炳祺博士〈公关小贴士〉专栏─三思而后行

记得小时候在老家对面的戏院常要求大人带我进去看免费的戏。有一次看了一出古装戏里的对白:“恳请主公三思呀。。。。。。”

那时很小的我对于“三思”这两个字并不了解,为什么而又如何想三次呢?也不知问了哪一位智慧老人,他把这概念操作化为“前脑想了传给中脑,中脑想了再传给后脑,这样一共想了三次才行动。

”这才完整了“三思而后行。”

长大后还是很感激那位智慧老人把三思简单化为“前中后的方法来思考”,这也无形中促成我长期以来反复与多次的思考来解决一些重要的事情。

后来追溯三思而后行这概念的起源,才知道其实还另有下文。

这上半段的“三思而后行”出自于《论语.公冶长》。完整的句子为:“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公冶长处事谨慎,凡事总要做到有备无患。但也有人批评他过于谨慎而导致做事犹豫不决,畏首畏尾。因此才有了孔子的回应“再,斯可矣”这下半段。简单说:“考虑两次,也就可以了!”

上个星期在报章看到母校钟灵中学的资深校友拿督陈忠登学长又出版新书了。我在2017年曾阅读过这位着名医学终身教授的《族群和谐与全球化的再思》一书,他继续探讨我国多元族群所面对的挑战而出版了《情感是族群关系的关键因素》。

我在第一时间向华社研究中心获得了中文版,又通过友情关系从拉曼大学敦陈祯禄社会与政策研究中心获得英文版“Ethnic relations: Emotion is the key”,以便赠送给国大族群研究所的所长与同僚。

书中的引言第一章《我们的思想如何运作》充满学术味道,也引用了很多各方面学者的研究成果。

陈教授先从认识人类思维的“有意识”丶“潜意识”和“无意识”为入门。谈了很多理论以加强我们对于思考的认知,这都是非常重要以做为探讨知识的基础。

在众多理论当中,最吸引我的部分莫过于我自己长期在研究的“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引述诺贝尔得奖者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的《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这让我们理解到两个系统的思维方式。

“系统一”的快速思考是我们惯用并不意识到的,人们脑袋里长期累积的大量知识与经验会被自动应用来做判断,很自然到会受到情感所影响。我们在日常生活里其实在无意识中在快思的系统一做了很多决定,这都因为怠惰而被忽略或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思考有快当然也可以会有慢。是的,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就因为具备掌控“系统二”缓慢反思的能力,这也用于克服人类“怠惰”的缺陷。经过慢思而做出的决定会更合乎逻辑,处事也会更周详。

不管是我小时候开始认识古代的“三思”,还是现在重新理解缓慢的“再思”,这里要表达的是凡事都要谨慎获取准确资讯,并反复的深思熟虑,然后才去做。这跟我们做投资和处理要事也不无相关。

但也别忘了,缓慢反思是有期限的。新闻从业员非常清楚“Deadline is a dead line”。自接翻译可是“截止时间就是一条死亡线(最后期限)”。

所以在期限前应该做决定的时候,也必须在谨慎评估得与失后做出正确的决定。

(注:适逢明天3月21日是新学期开课,我也将在博特拉大学教导高级传播理论的第一堂课。希望这些博士生们会善用思考能力来深入理解理论的根本——当然还是从元理论的本体论丶认识论和价值论开始进而三思。)

张炳祺博士〈公关小贴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