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笔大状专栏 -【沉没成本谬误】

#金笔大状专栏

我喜好美食。认识多年的K君自是知道的。碰面时,话题又谈起餐厅推荐来了。

「这家在PJ Sea Park 的 H记碳烤牛排 是少数我追踪超过十年的餐厅」 K君双眼发光地说道。

「的确不错。这家的牛排肉质和煎烤功力上层,价钱又亲民合理。」

K君接着叹气道:「马来西亚不少的牛排,都是踩雷的。就算再贵的餐厅,也会一口咬下去没有肉味的。」

「有些昂贵餐厅的和牛硬是输给这家做得好的普通安格斯。」我感同身受。

「我曾经最气愤不爽的是去到一家和牛专卖店,点了吃,不行。再点他们所谓的hidden menu, 还是不行。他妈的花费已经上千了!」

「哈哈哈。。。K君真富贵!和牛价钱贵,点了一道不行,一般人就不再点第二道了。」我调侃道。

这里提到的 Sunk Cost Fallacy 中文直译就是沉没成本谬误, 而一句 「不死心啊!」就道出了这西方行为经济学经典理论的精髓。

历年来,行为经济学家和科学家都在尝试研究为何人类做出非理性的行为决定。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得奖者,芝加哥大学教授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为了解释这个现象率先提出这个沉没成本谬误的理论。

沉没成本指的是已发生,已付出和无法收回的时间,努力或金钱等成本的支出。人们往往因为不愿意让已经支付的成本“白白浪费”,而“不死心” 继续在一个失败的决策上投入更多资源,哪怕这样做的收益远远不能弥补损失。

试想一下这样的情景:你和你的伴侣花了40令吉买了电影票,但观影一个小时后发现这实在是部糟糕的烂片。你本想离场,避免浪费更多时间,但伴侣却坚持要把钱花得“物有所值”,结果你俩只能坐着强忍着看完整部电影。

这个情景反映的就是沉没成本谬误。那40令吉的电影票钱已经支付,无论你看不看完电影,都无法追回。在电影进行到一半时,选择离场,利用剩余时间做些更有意义的事情,本是理智之举。然而,许多人会因为不想让已支付的40令吉和前一小时白白浪费,而选择留在电影院,结果是继续浪费更多的宝贵时间。

沉没成本谬误的影响并不限于个人决策,在政府和企业层面同样显着。以协和式客机(Concorde)项目为例,这是一个由法国和英国政府及其发动机制造商共同投资的高昂项目,最初预计成本近1亿美元。

然而,随着项目的进行,成本不断膨胀,而且很明显,即使飞机开始运营,其收益也难以覆盖巨额投入。尽管如此,双方仍然选择继续投资,部分原因是不愿放弃已经投入的巨大财务和时间成本。这种基于“不死心”心理的决策最终导致数十亿美元的资源浪费,而协和号的运营历史也不足30年。

亚当·斯密(Adam Smith)提出的“理性人”理论认为,人们会经过深思熟虑,作出最能增大自身利益的理性决策。这个理论意味着一旦意识到已经付出的成本是不可回收的,理性的选择应该是基于对未来潜在成本和收益的评估。

然而,人性远比机器复杂,我们的决策往往受到情感的影响,特别是在面对已经投入的资源时。这种情绪驱动的重视过往投入,使我们容易陷入沉没成本谬误的循环。

#金笔大状专栏

简介:江伟伦。执业律师,持有特许回教金融专业资格 (CIFP),上市公司董事。把美食当作生活调剂品,爱酒不嫌茶。写专栏只为和读者谈心对话聊家常。

上一篇專欄連結